軟件開發階段的劃分因方法論和項目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主流的階段性劃分通常包含以下幾種模式:
一、傳統瀑布模型的六個階段
1、需求分析與確認
明確項目目標、功能需求、性能要求等,通過需求規格說明書(SRS)固化需求,并組織評審確保各方共識。
關鍵活動:需求調研、優先級排序、文檔編寫與評審。
2、軟件設計及確認
包括系統架構設計、詳細設計(模塊接口、數據結構)、數據庫設計等,最終通過設計評審確保方案可行性。
產出物:設計文檔、架構圖、數據庫模型。
3、編碼實現
根據設計文檔編寫代碼,遵循編碼規范,并通過代碼審查保證質量。使用版本控制系統(如Git)管理代碼。
關鍵實踐:模塊化開發、代碼復用、單元測試初步驗證。
4、測試與調優
分階段進行單元測試(最小單元驗證)、集成測試(模塊間交互)、性能測試(如響應時間、吞吐量)。
缺陷修復后需回歸測試,并根據結果優化代碼和性能。
5、驗收與交付
用戶或第三方進行驗收測試,確保軟件符合需求。交付內容包括軟件包、用戶手冊、部署文檔等。
可能涉及用戶培訓、生產環境部署和數據遷移。
6、維護與支持
免費維護期(通常一年)內提供技術支持、缺陷修復和小幅功能優化。后續可能進入付費維護或迭代開發。
二、其他常見劃分方式
1、五階段簡化版(部分模型將設計、編碼合并):
問題定義與規劃 → 需求分析 → 軟件設計 → 編碼與測試 → 部署與維護。
2、八階段細分版(強調流程完整性):
新增“項目開發目的分析”和“驗收”作為獨立階段,將交付與維護分離。
軟件開發階段的數量和名稱因方法論(如瀑布、敏捷)而異,但核心邏輯一致:從需求到設計、實現、驗證,再到運維。實際項目中需根據團隊協作模式(如敏捷迭代可能合并階段)和項目規模靈活調整。